行业新闻
INDUSTRY NEWS
多地楼市迎来“年中热潮” 房价涨幅会否逆势收紧? (新华网_传播中国)
2013年07月08日

        新华网武汉7月3日电(记者徐海波)在紧绷的调控政策下,步入年中的 楼市 仍然“炙手可热”,销售额与均价一同直线飘红,多地 楼市度过了“最火半年”。专家认为,在银根收紧的预期下,接下来的 楼市 或将延续当前的态势,但房价上涨空间将有所缩小。同时,调控政策将趋向更多地依靠市场因来调节,需建立长效持久的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。

量价齐升态势逐月攀高

        进入2013年以来,一轮楼市回暖行情逐渐袭来,成交量创纪录、房价持续攀升的现象在各地重复上演。直到目前,全国房价依旧在上升,成交量一直处在高位, 楼市 需求依然旺盛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刚刚结束的6月最后一个周末里,全国许多地方楼市迎来了开盘高峰。杭州有13个楼盘在双休日开盘,许多市民展开“抢房大战”。南京3天12家楼盘开盘,约2400套新房上市。其中,仅周六一天就有10家楼盘推出超过2000套房源,被称为南京楼市 “最疯狂单日”。

        开发商推房忙,购房者追房更忙,日光盘、排队抢房、千人哄抢、仓促开盘等现象屡见不鲜。武汉亿房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上半年,武汉商品住宅成交73434套,日均卖房405套,刷新了历史同期纪录,堪称“最火半年”。同样的热潮在北京也一样。上半年,北京新房成交量创4年同期最高、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上涨七成、土地出让金同比上涨3.9倍。

       其实,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领头,全国多地 楼市 都出现了成交量和价格的逐月攀升。中国指数研究院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6月100个城市(新建)住宅平均价格为10258元/平方米,环比5月上涨0.77%。这是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3个月的环比上涨。

       但是这种上涨并非全面上涨,房价的环比涨幅在收窄。6月份百城价格指数环比涨幅继5月之后,进一步收窄了0.04个百分点。

土地市场持续供销两旺

        与供销两旺几乎同时热闹起来的是土地市场。进入6月,北上广深等城市频繁出现“地王”抬头的迹象,再次抬高了 楼市 预期,许多购房者陷入忐忑不安中。

        土地市场中最为热闹的往往是一线城市。中原地产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北京共出让经营性用地86宗,土地出让金收入达630亿元,同比增长了3.5倍,接近去年全年的总和。

         同时,房价上涨透露出的市场信心促使房企拿地补仓,并逐渐由一线城市转移至二三线城市。据统计,今年上半年,南京累计出让47宗地块,总出让面积达205.13万平方米,同比上涨60.8%。半数溢价成交、11幅地块总价超5亿元、7个地王诞生。

         大型房企“不差钱”,即使在银行流通性紧张之下,拿地热情依然膨胀,在土地市场频频高价举牌。就在6月27日,上海、重庆、南京、武汉等城市均出现高总价地块。上海刷新了今年以来总价地王纪录。武汉一宗地块吸引4位买家竞价,经过246轮激烈竞拍,一分钟提价800万元。

         业内人士表示,今年上半年, 楼市 销售状况良好,一些房企加速开发,储备土地消化得快,急着补仓。据统计,上半年,万科等全国标杆企业共计获取108宗土地,出让金747亿元,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35%,其中万科、龙湖、保利三企业拿地金额同比翻番。

        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副总监李国政说,虽然土地市场的热潮传导到楼市需要两年左右,短期内对楼市销售和价格无直接影响,但是频频出现的拿地热潮正在悄然改变购房者和开发商对 楼市 的预期,房企对后市的信心正在增长,未来土地市场继续火热的动力增强。

调控难度明显加大

        面对房价的不断上涨和开发商膨胀的拿地热情,下半年 楼市 将何去何从?业内人士认为,虽然金融环境收紧信号越来越明显,但是目前看来未对房企形成决定性的影响,开发商主动降价促销的可能性很小。房地产市场仍将持续目前的量价齐升状态,但价格涨幅将会明显缩小。

        随着更多新增项目的入市,预计楼市成交量将继续回升,但由于新房和土地均供给增多,短期房价涨势亦将趋缓。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说:“在国务院继续支持合理的购房需求的政策下,个人按揭贷款还将维持原有放款力度,而开发企业得到银行信贷量将会有所减少,加快销售获得回款成为企业的主流策略,房价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。”

        在楼市调控政策方面,武汉亿房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军华认为,当下楼市量价均居于高位,开发商与政府的博弈时间已经很长了,调控楼市的难度明显加大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未来房价的进一步上涨,政府调控压力加大,将会出台进一步的调控政策。郑军华说,在众多储备政策中,最有可能优先选择的是扩大房产税试点。这既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,还有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期制度建设,加快限购限贷等行政调控手段的逐渐淡出。